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30日訊 今天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第七版刊文《做好“泰山+”這篇大文章》,評論稱,近年來,泰安市守牢生態保護紅線,精心呵護泰山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積極做好“泰山+”文章,以大泰山永續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下為報道全文:
做好“泰山+”這篇大文章
楊洪濤
泰山是山東省泰安市最大的IP。去年全年,泰山景區累計接待進山游客862萬人次,刷新歷年游客量最高紀錄。近年來,泰安市守牢生態保護紅線,精心呵護泰山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積極做好“泰山+”文章,以大泰山永續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著眼大保護,讓泰山區域綠起來。做好泰山區域生態環境的大保護,是“兩山”理念在泰安市的生動實踐,也是泰安市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底氣。泰山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泰山+”文旅產業與泰安市的綠色發展才有源頭活水。以泰山、大汶河、東平湖三大重要生態區域為重點,泰安市深入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目前,泰山區域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態格局已基本形成,去年全市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100%,東平湖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二批美麗河湖案例??梢哉f,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有效帶動了文化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著眼大文旅,讓泰山IP亮起來。泰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文旅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但過去一直存在文旅項目小、散、碎片化等問題,泰山的龍頭作用發揮不充分,缺乏區域協同聯動。推進泰安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以系統化、集成式的思維和辦法統籌資源、創新機制。泰安積極做好“泰山+”這篇大文章,著力構建大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老景點,做優新資源,建好新項目,打造全域聯動的大旅游格局。抓好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運河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弘揚,高標準建設泰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強力推進“紅門—岱廟—通天街歷史文化軸”“泰山東麓文旅新門戶”“泰山文旅健身中心滑雪場”等重點項目建設,泰山石敢當文化園建成開放,大宋不夜城火熱出圈;挖掘市場潛力開展岱頂“觀星賞月”、會展旅游、美食演藝、荒野露營等系列活動。
著眼可持續,讓未來產業強起來。泰山是泰安最大的“金字招牌”,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始終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保護好、發展好這一“金字招牌”。去年10月,山東省政府批復同意支持泰安建設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泰安將以此為重大機遇,堅定不移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探索富有泰安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