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4-02 10:01:04
原標題:考古新發現期待“遇知音”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考古新發現期待“遇知音”
來源:中國文化報
蕭 蘇
日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等10個項目榜上有名。這些考古新發現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最耀眼的成果,項目時空跨度之大、評選競爭之激烈、考古研究價值之大,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說起考古界的“年度十大”,公眾很容易聯想到當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過程中“驚喜”不斷,以及由此所引發的超高的“人氣”。但無論是外界的關注也好,還是各種喧囂紛擾也罷,并不會影響到考古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本身。這項工作,需要考古人秉持科學求實的精神、熱愛奉獻的情懷、耐得寂寞的韌勁、敬業嚴謹的態度,他們往往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平凡之中彰顯工匠精神。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才有了一年又一年、一項又一項的田野考古成果,有了一屆又一屆、迄今已歷時33屆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也才有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條不紊地持續向前推進,最終“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來之不易,其中凝結著國家的大力投入、高科技的神奇助力、多學科的有效協作和考古人的智慧心血,令人敬佩、值得稱道。
考古并非“挖寶”“曬寶”,公眾不該簡單地拿不同年代的遺址及其出土文物、實物作優劣比較,厚此薄彼。每一個遺址基于其所處時代的背景都有其獨特價值,在考古隊員、專家眼里,那些貌似“平常”的出土文物、實物等,其價值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很多時候,考古出土文物、實物屬于“可遇而不可求”。最終,借助高科技手段、多學科協作,考古專家們作出嚴謹科學的論證,一些出土文物、實物或最新發現,或許能填補考古史上的某項空白,改寫以往的考古認知。
媒體應主動大力宣傳新時代考古工作成就,使一年一度的考古新發現及時為更多公眾所了解。比如,邀請考古界專家、考古隊隊員,深入淺出地介紹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究竟“新”在哪兒,普及更多相關的考古及文物知識,講述田野考古的趣聞和故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聯手”,利用圖文、短視頻和專題節目等形式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宣傳,帶領公眾回顧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平心而論,多年來,相關部門和媒體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節點進行的形式多樣的宣傳,有效提升了公眾的考古和文物保護意識。希望今后持續不斷、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宣傳,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擁有更多的“知音”,更加深入人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