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4-10 10:13:04
原標題:從文學出發 與大師對話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文學出發 與大師對話
來源:光明日報
“徜徉在文學博物館里,感覺就像穿越時空與文學大師面對面地對話交流,思緒仿佛在一瞬間融入了那一本本漸漸泛黃的文學著作里,不僅催人奮進,更給人以啟迪與思考……”3月26日下午,魯東大學2022級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徐靜宜走出魯東大學文學博物館感慨不已。
開館5年多來,魯東大學文學博物館不僅引得文學專業學生和文學愛好者爭相前來打卡,也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來這里參觀研討、訪學交流。魯東大學正努力讓該館成為涵養中華文脈、傳播文化力量和賦能育人的“大學校”。
一座文學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充分挖掘學校教育教學成果資源,創設這樣一座文學博物館,既為學校相關專業學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第二課堂,也為傳播中國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鋪展了新的路徑。”魯東大學黨委書記王慶介紹了創設文學博物館的初衷。
據了解,在魯東大學創建94年的歷史歲月中,其經歷了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范學校、膠東公學、煙臺師范學院和魯東大學等發展階段,不僅形成了紅色基因與文學基因互生融合、相互促進的辦學之“魂”,還探索了一條文學育人、創作成才的立德樹人之路,先后涌現出了以何其芳、吳伯簫、馬少波、曲波、蕭平、張煒、矯健等作家為代表的200多名文學家、文學評論家,他們創作的作品有的摘得過茅盾文學獎,有的獲得過全國短篇小說獎,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形成了鮮見的“學校作家群”現象。
這座展陳面積1800平方米的文學博物館,是魯東大學充分挖掘辦學以來文學教育教學成果資源,按照時空走廊設計理念打造的國內高校中獨樹一幟的文學博物館。整個文學博物館依據學校不同發展階段的作家和作品,設置了文學作品展區、創作體驗區和“魯東大學作家群”群像區等9個展區。館內主要收集整理了80多位教師作家和學生作家創作的手稿、發表的作品、從事文學活動的圖片(用品)、各類獲獎證書等17000余件。它既成了一所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文學博物館,又被國家語委確定為“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被山東省委和山東省社科聯確定為“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被山東省教育廳確定為“師德涵養基地”。
讓文學博物館成為“活的教科書”
“我們創建的文學博物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單一的收集、展陳功能,而是直接為學校與社會、老師與學生搭建一個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的橋梁與平臺,探索了一條館藏文學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的新路徑。”魯東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叢濤表示。
據叢濤介紹,魯東大學文學博物館不但定期面向學校師生和社會公眾開放,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專門網站和官微,不間斷地通過圖文傳播、VR視頻展播等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文化與文學資源的社會共享度。
建館5年多來,魯東大學文學博物館著力開辟教育教學第二課堂,讓文學博物館成為立德樹人“活的教科書”。該館聯合地方出版社、文學館和書院,每兩年舉辦一屆“貝殼兒童文學周”活動,從源頭上推進原創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和發展;聯合“貝殼文學社”社團,定期組織召開駐地高校文學聯盟盛會,讓學生在研討交流中傳承文學基因;與文學院“石榴花大講堂”、圖書館“鏡心苑讀書沙龍”等合作,邀請名家名師來學校宣講,讓學生有機會與他們面對面交流讀書感悟與心得。其間,在校師生在各類文學刊物發表文學作品100多篇。
“走進魯東大學文學博物館,展現在眼前的雖然是那一本本作品與手稿,但浸入到心底的卻是一個個勵志拼搏的中國故事,這些更加激發我們奮發讀書的熱情。”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小學學生張譽揚在參觀留言簿上這樣寫道。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馮帆 本報通訊員 蘇琦 季文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