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5-10 08:42:05
原標題:龍井采茶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龍井采茶
來源:光明日報
老友邀我在清明前后到杭州游覽,說可以到龍井村或梅花塢走走,他有熟識的茶農,看他們采早茶,現炒現賣,帶點江南春天的氣息回去;還可以到山嵐起處走走,這時新筍上市了,土步魚最為肥美,在湖山煙雨的迷蒙之中,嘗嘗春天的第一撥美味佳肴。可惜那陣子冗事太多,錯失了早春的良辰美景。谷雨前幾天,因參加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清宮茶文化學術研討會,才得以抽出兩天時間,來到位于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
我在二十多年前來過中國茶葉博物館,那時還是草創階段,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館選取的地勢很好,位于當時的龍井鄉山麓,毗鄰西湖,是上好的風水寶地。博物館掩映在茂密的林木之中,四周環繞著茶園,舉目望去,一片青山綠水。后來又來過幾次,有一次還在館里喝龍井茶。上一次來茶葉博物館,也是十年前了,那次對茶葉博物館刮目相看,因為展覽分類清晰,展品比之前豐富了許多,收集來的文物包括采茶、制茶、藏茶的器具,以及歷朝歷代的茶器,琳瑯滿目。各個展覽廳展示的說明也都力求精準,還原了歷代制茶的科技發展,還呈現了當前茶葉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展覽館的設計也增加了審美情趣,粉墻黛瓦的建筑,坐落于逶迤的山徑之側,廳堂之間還穿插了花廊、曲徑、假山、池塘,移步換景,饒有江南園林的韻味。
這次開會的議程安排得很有趣,除了專題演講、學術交流、學術考察之外,還有實踐活動——到茶園去采茶。這天剛好是閉館休息日,我們來到館內,專家為參會學者進行導賞,講解之后再帶著大隊人馬下山去采茶。記得十年前觀賞了一件唐代長沙窯的“荼埦”,是復制的出土文物,再次相見,覺得色彩和上次所見有點不同,原來這是調撥來的文物原件。最后一個特展展廳陳列了私家捐獻的紫砂茶具,有明清舊物,還有陳鳴遠、邵元祥、楊彭年等名家的作品,我多看了一會兒,結果參觀完畢,空蕩蕩的博物館,只剩下我一個人。
好不容易穿過蜿蜒的山徑,在山下的茶園入口找到了采茶的隊伍。每人分了一頂斗笠、一個茶簍,我們沿著茶畦,挑嫩芽摘下即可。這時,清明已過去一個多星期,茶園在清明前后采過一茬,現在發出的茶芽是第二茬的雨前茶芽。天氣還不錯,早晨的蒙蒙細雨已停,天雖然放晴,陽光卻躲在云層后面,很是涼爽。采茶指導特別諄囑,采上好茶芽的關鍵是,一芽一葉為好,因為最是鮮嫩,采的時候只要一掰,自然就斷了,不必用指甲尖去掐。這倒是有趣,我還以為采茶姑娘都留著指甲,以便采茶時掐取呢。
根據古代茶學著作所言,應該在清晨采茶——露水漸晞、日照未到之時,這是采摘的最佳時刻。陸羽《茶經?三之造》說:“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芽)者,發于藂(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頴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我們采茶是在傍晚時分,又在云層遮日的涼快之際,輕輕松松,瀟瀟灑灑,到茶園里假扮采茶姑娘,這大概會遭到陸羽的恥笑。
我記得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論茶芽的采擇,說是要用指甲斷芽:“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宋徽宗強調“用爪斷芽”,與我們掰斷茶芽的方式不同,到底是宋徽宗說的有道理,還是現代專家說了算?這里有時代變遷的因素,畢竟相隔了一千年之久,采摘的方式有所選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宋徽宗所說的是驚蟄之時的茶芽,早于清明一個月,比“明前”要早兩個節氣,茶芽生長的情況大不相同,大概不用指甲掐不下來。
我們現在喝的綠茶,沿襲的是明代的芽葉沖泡傳統,與唐宋研末煎點的傳統不同。用來沖泡的所謂的“早茶”,通常指的是明前茶與雨前茶,取其新鮮清靈,感受淡雅風味。明代杭州人許次紓的《茶疏》論茶葉采摘:“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這么說來,我們在谷雨之前所采的龍井茶,是明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上品了。
采了半個多小時,看看也有二兩龍井茶芽了,乘興而歸。
(作者:鄭培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