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7-05 08:47:07
原標題:“讓‘小候鳥’們飛得更高”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讓‘小候鳥’們飛得更高”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有流動兒童7109萬人,占兒童總數的23.9%。
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在缺乏監護人照料的情況下,如何為流動困境兒童提供更加溫暖、安全的成長環境?如何進一步保障他們的相關權益?委員們建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流動兒童期待多彩暑期
6月底最后一個周末,北京市豐臺區某小區,屋內的風扇吱吱呀呀地轉個不停。
13歲的詩軒趴在涼席上玩著手機,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餐桌上,一瓶即將見底的飲料和一袋餅干,是他當天的午餐。
晚上6點,詩軒母親黃娜走進家門,嘮叨聲隨即響起:“天天玩手機,眼睛還要不要嘍。”
“嗯。”手機游戲還沒結束,詩軒漫不經心地回答著母親。因為小學畢業,十幾天前,他就迎來了暑假,但他覺得“不如上學有意思”。
黃娜告訴記者,她和丈夫來自山東泗水,來京打拼多年,開了一家汽車修理鋪。
“孩子上小學時從老家接了過來。”對黃娜一家來說,在城市長住并不意味著“穩定”,“房是租的,生意也是時好時壞,一直感覺‘漂’在這個城市,孩子多少也受到影響。”
“我倆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這個暑假最擔心孩子安全和健康問題。”黃娜無奈地說,“本來想讓孩子回老家,起碼有老人給做做飯,但他不愿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孩子暑假發愁的流動兒童家長不在少數。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0—17歲的流動兒童為7109萬人,占兒童總數的23.9%,即平均每4名兒童中,就有1名是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被形象地稱為“小候鳥”,他們輾轉于城市和農村之間,來去就像候鳥的遷徙。
作為云南省廣南縣城區第四小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龔健梅尤為關注這些“小候鳥”的成長情況。
她注意到,安徽、寧夏、湖北等多地近日陸續啟動流動和留守兒童監測摸排工作,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監測摸排和統計分析工作機制。“這項工作開展得很好,對保障流動、留守兒童安全,加強他們的權益保護會有很大幫助。”龔健梅說。
“其實很多流動兒童對假期并不期待,主要原因是課外教育的缺失。”龔健梅告訴記者,“因為經濟條件等原因,他們很難參加夏令營、興趣班等商業性質的暑期活動,所以無論待在哪兒過暑假,都會因缺少安排而顯得乏味。”
“很多家長希望學校能夠為他們提供暑期托管服務,但根據政策規定,公立小學是不可以在暑假期間開設各類輔導班的。”龔健梅認為,解決流動兒童暑期生活問題,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參與。
“由政府部門牽頭,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此外,要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活動,讓孩子們真正融入進去,成為社區的‘小主人’,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們沒有‘根’的問題。”龔健梅還進一步建議,各省市應根據情況酌情設置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流動困境兒童的福利項目,確保他們能夠獲得必要的幫助和保護。
“同時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社會各方也要著力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和能力,共同為流動困境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龔健梅說。
???流動兒童應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
“剛經歷了小升初,我對孩子未來上學的問題越來越焦慮。”為此,黃娜最近經常失眠,“我們沒有北京戶口,不能在這參加高考。”
黃娜夫婦現在有兩個考慮:一是讓孩子回老家,二是爭取在北京的周邊城市買個小房子,由她帶著孩子過去上學。
“如果回老家,孩子又成了留守兒童,我心里不愿意。”黃娜無奈地說。
“這樣的焦慮在流動人口中廣泛存在。”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上海市委會副主委陸銘在調研中了解到,“流動困境兒童由于戶籍等限制,往往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兒童相同的社會福利和教育資源。”
陸銘介紹說,目前流動兒童入學政策基本分為“積分入學制”和“材料準入制”兩大類。“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大多采用的是‘積分入學制’,依據積分由高到低安排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入讀。而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等地采用的是‘材料準入制’。”
“以北京為例,目前對非京籍學生入學證明材料要求通常為居住證明、務工就業證明、戶口簿、居住證等。”陸銘表示,“對于很多外來務工人員而言,湊齊這些材料并不容易。每年入學都會有不少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去不了公立學校,只能去私立學校過渡。”
“除了入學門檻的問題,近年來,一些城市的打工子弟學校因為資質不符、經營不善等原因被關停,導致一些家長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再次成為留守兒童。”陸銘說。
“保障流動兒童及其家庭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他們應有的權益。”為此,陸銘建議,應適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層面,保障流動兒童在父母工作和居住地的教育、健康、文化等權利。
“同時,在保證教學內容和質量的前提下,應鼓勵民間力量辦學,降低為外來人口隨遷子女提供教育的辦學門檻。”陸銘表示,由于大部分流動人口收入較低、工作較忙,針對隨遷子女的課外教育和照看問題,應為民辦教育機構提供一定的資金和場地扶持,并同步覆蓋城鎮低收入家庭和單親家庭。
“根據現有教育政策,大部分流動兒童在初中就不得不回到老家,剛剛適應城市生活又再次成為留守兒童,心理上會產生巨大落差。一些孩子因為無法適應,選擇了輟學。”陸銘呼吁,這一問題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逐步解決。
“總之,完善流動困境兒童保障政策,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讓‘小候鳥’們飛得更高。”在陸銘看來,“保障流動兒童在城市中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僅僅意味著更好的學校教育,城市本身也構成了另外一種社會教育環境,而越早進城、扎根,社會融入和社交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就會越順暢。”
???從“心”出發 呵護成長
“很感謝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時候遇到了您,在一次次談心中,我慢慢接納了自己,現在每天都很快樂!”近日,廣州市海珠區鳳江小學,一個小男孩將這張紙條塞到咨詢師馮麗華手中后,便一溜煙地跑沒了影。
看著手中的紙條,馮麗華眼中滿是欣慰,“想起了第一次見這個男孩的場景,低著頭,問什么也不說話,感覺他很孤獨。”
馮麗華是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香江心靈成長計劃的一名志愿者。“鳳江小學在城中村內,生源一半以上是外來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是我主要服務的學校之一。”馮麗華說。
設立香江心靈成長計劃,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創始人翟美卿履職過程中交出的一份亮麗成績單。“擔任政協委員10多年來,我一直很關注留守、流動兒童。”建言獻策的同時,翟美卿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身體力行,帶隊調研探索,多次提交提案,為持續增進兒童福祉鼓與呼。
“這些年做公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相比物質需求,這些孩子更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保障。”2018年,翟美卿在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設立香江心靈成長計劃,“這是國內較早關注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困境的公益項目。”
“通過近年來的深入調研,我們看到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政策支持。”翟美卿注意到,今年1月,民政部聯合14部門印發《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簡稱《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面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精神素養、健全監護體系、加強安全防護水平,并以兒童需求為導向,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關愛服務。
“《方案》對于各地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要求,這些要求都提到了點子上,但政策從出臺到落地之間還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翟美卿建議,應加速推動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鄉村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科普,結合學生心理健康日、開學季、期末考試等關鍵節點,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校園行等活動,構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
“此外,還要重視鄉村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和排查,聯動學校、家庭、村(居)委會共同參與到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中。”翟美卿說:“希望未來有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進來,一起探索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方案,從‘心’出發,共同呵護‘小候鳥’的成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