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7-09 08:51:07
原標題:多維協同促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多維協同促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來源:光明日報
【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筆談】
進入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一階段,黨和國家以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學校布局結構、辦學效益、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強化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宏觀實踐遵循,也是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引領。以多維協同模式突破層次的隔離、結構的割裂、要素的單一與身份的局限,全面促進學校優質發展,有助于加快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更好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愿景。
1 突破層次的“高與低”,確立優質創新、多維協同的發展理念
突破不同層次學校間的隔離,需確立縱橫立體、多維協同的發展理念,創建大學主導、政府協調、幼小初高學校一體化發展的行動模式;需要形成理念共創、資源共享、發展共商、文化共育、教研共修的發展格局,以平等對話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主體協同、項目協同、活動協同、時空協同、發展協同。
在主體協同上,一要促進政校協同。地方政府作為學校發展的監管主體與學校合作的協調主體,應充分發揮監督與調控作用,優化協同育人政策環境;學校應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積極融入地方政府改革項目,實現目標一致、行動合拍、政校關系最優化。二要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三大主體協同,學校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家長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社會有效支持服務全面育人。在項目協同上,可建立聯合發布課題機制,組建聯合教研指導組,集中攻關“幼小初高大”一體化協同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優質課程研發、課題研究等方面群策群力、共建共籌。在活動協同上,一要推進教學活動協同,通過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等教學模式創新,打破固有學科學段概念,重構學科教學教法。二要推進教研活動協同,以多向互動的教研工作模式使各級學校形成合作機制。在時空協同上,推動線上線下“雙線”融合互動,變革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資源數字化與配置公平化。在發展協同上,通過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評價的運行機制,實現發展共贏。
2 突破結構的“級與類”,創建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發展范式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整體式、融合式的改革實踐,要重構各級各類學校間的邏輯關聯、價值關聯和實踐關聯。多維協同實踐模式旨在打破學校間的等級與類別劃分,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多域聯動,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行動范式。
推動各級學校之間的聯動,創新縱向貫通的培養模式。在基礎教育學校內部,開展“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的學段貫通培養模式,通過跨學科、跨學段同課異構等教學模式變革,強化相鄰學段的銜接性。聚焦學生發展潛質的差異設計個性化課程與教學,實現學生跨學段交流。在基礎教育學校外部,促進高中與大學教育相銜接,貫通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在制度保障上,以新一輪高考改革作為高中與大學教育銜接的重要制度性先導,構建銜接各級各類教育的終身學習“立交橋”,通過開展改革試點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課程設置上,探索與大學有效銜接的人文類項目課程、理科類項目課程、工程類項目課程。如建立與“強基計劃”銜接的中國大學生先修課程體系,實現高中、高校貫通培養優質創新人才。
推動各類學校之間的聯動,創新橫向融合的發展模式。第一,促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融通發展。構建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聯合發展機制,通過共制人才培養標準、共商課程體系結構、共享優質師資,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平臺。建立中職教育與各類本科教育的銜接機制,拓展職業教育升學渠道。第二,推動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結對共建。公辦學校制定年度幫扶計劃并完善結對共建機制。選派公辦學校骨干教師至民辦學校參與集體備課、互動評課,組織民辦學校教師到公辦學校研修,參與公開課等教研活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活動,實現教研“雙線”互動與資源共享。第三,推進特殊教育融合發展。要積極發展學前及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建設從幼兒園至高中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推動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相結合,加強融合教育資源建設。
3 突破要素的“少與全”,創新布局合理、要素完備的發展模式
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是區域協調、要素聯動的改革實踐。“少”指向特而精,“全”指向均而優。在學校外部布局上,要打破城鄉教育二元壁壘,在學校內部運行上,要實現軟件要素協同驅動。
聚焦改革創新,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城鄉學校共同體是將城鄉學校聯結起來的一種協作機制,旨在實現城鄉學校在師資配置、教學研究、文化建設等方面互通有無、分享成就、融合發展。在推進過程中,一要擴大政策發展空間,構建“大學區-跨區域”共同體發展框架。在“就近入學”原則下,通過覆蓋城鄉的大學區制,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再分配。在學區統籌的基礎上進一步聯片發展,擴大城鄉學校共同體規模。二要通過名校集團化發展助推城鄉學校共同體走向深化。集團化辦學是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重要方式,通過對口支援、委托管理、捆綁發展等模式實現“名校扶弱校”“名校幫新校”“名校帶農校”。三要保證共同體內師資的合理配置與有效流動。共同體內部可以制定教師“雙向流動”的政策法規,建立“下鄉補貼”“進修補貼”雙向流動補貼制度,激勵共同體內部深度交流。
推進學校內部要素聯動,加快新優質學校成長。構建優質均衡的學校發展框架,實現學校內部要素的協同驅動是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實踐抓手。一要研制學校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構建以行動基礎、行動思路、行動理念、行動綱要、行動重點、行動保障等為內容的行動計劃框架。二要凝練學校文化,對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宗旨、育人目標等進行系統總結。三要開展德育提質,堅守辦學方向、樹立大德育觀、力求全面發展。四要創新學校課程,優質化實施國家課程、規范化建設地方課程、特色化開發校本課程。五要創建更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創設課堂教學新形態。六要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確立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的培養目標。七要推動更開放的學校治理,采取“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方式激發治理動能。八要健全學生評價,以著眼于核心素養引領學生評價方式變革。學校要因地制宜,選擇多要素或單一要素進行改進,實現學校內部要素“均而優”。
4 突破身份的“師與生”,“幼小初高大”緊密銜接建設優質教師隊伍
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本源”,而教育家精神則是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追求。多維協同實踐模式,要求“幼小初高大”各學段有效銜接,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成長。教師要突破身份界限,既為師者也為學習者,在互動中實現整體提升。
創新一體化教師培養模式,以成長共同體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當前,我國教師教育存在階段割裂、學科分離的現實問題,制約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基于此,在“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協同培養的教師教育模式基礎上,搭建“幼小初高大”教師成長共同體,創新教師培養路徑。通過高校教師與幼小初高學校教師雙向掛職、互聘等方式整合“幼小初高大”各學段優質教師資源,打破高校教師、師范生、幼小初高學校教師之間的專業障礙。增進教育主體間教研互通、資源互享,保證教師成長的連續性,實現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
加強與名師名家交流互鑒,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與經驗。“幼小初高大”教師成長共同體的建構要求地方政府、高校、幼小初高學校建立聯盟,以鏈式組合促進互補型教師教育資源流動。地方政府要協調整合“幼小初高大”優質教師資源,建立完備的組織與制度保障,保證共同體建設的規范性與發展的可持續性。高校要立足教師教育發展前沿,在為幼小初高學校輸送優質師資的同時,搭建名師名家交流互鑒平臺,為幼小初高學校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幼小初高學校是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陣地,在為高校師范生提供實踐場域的同時,也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專家引領,橫向搭建幼小初高學校與全國中小學名師和著名專家交流的橋梁,使教師可以學習優秀的教學模式與先進的教學方法,在交流學習中積淀教學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總之,以教師成長共同體為動力機制,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柳海民,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原副校長;滿 瑩,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