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2024-07-10 08:55:07
原標題: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來源:解放軍報
近日,山西、山東、陜西陸續公布今年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計劃,引發廣泛關注。這反映了我國文博事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歷史學類尤其是考古文博方向學生釋放出積極信號。當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夯實文物保護工作人才基礎,成為文物保護事業發展重點。
“文物者,國之瑰寶也。”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一項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系統工程。其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是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物是我黨我軍發展壯大的歷史結晶,承載著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見證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
一處處舊址、一件件文物、一座座場館,不僅是歷史的載體,更是我們加強國防教育、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資源。據統計,我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余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37個。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軍地攜手,持續深化協同保護。在革命文物的管理與利用上,部隊和地方各有優勢。部隊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擁有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地方有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配備專業的技術團隊。“合則強,孤則弱。”軍地深化合作、協同創新,強化“一盤棋”理念,聯合活化利用革命文化遺產,豐富和優化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供給側”,實現教育效益最大化。
撐船架橋,不斷夯實教育基礎。保護好、闡釋好,是運用好的堅實支撐。革命文物作為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橋”與“船”,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而且連接過去與未來、理論與實踐。講好黨史軍史故事、革命英烈故事,還需軍地統籌優勢資源、集中專業力量,加強革命文物研究和闡釋工作,講深講活講透革命文物背后的“事”和“理”,做到以物證史、憑物言理,實現以物感人、托物傳志,讓廣大軍民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砥礪奮進的信心和勇氣。
推陳出新,持續打造精品展陳。打造革命文物精品展陳項目,是實現紅色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讓革命文物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展陳展示,需要建立一套跨軍地、跨區域的革命文物共用共管機制。近年來,遼沈地區多家成員單位組成抗戰博物館聯盟“沈陽抗戰聯線”,推出《白山黑水鑄英魂——東北軍民14年抗戰史實展》,因內涵豐富、制作精良,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推介項目,巡展在東北大地產生廣泛影響。可見,進一步整合革命文物資源,推出軍地互動、文化共享、成果互利的精品項目,有利于讓更多革命文物走進人們的視野,增強教育效果。
以物證史、以物敘事,讓歷史“說話”。新征程上,讓革命文物煥發絢麗光彩,還需要積極創新展陳形式、傳播方式,精心設計紅色旅游線路、學習體驗線路,推動革命文物服務紅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增強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使紅色基因庫成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源頭活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