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07-27 13:36:07
原標題: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基礎教育領域中“三個課堂”“雙師課堂”“智慧課堂”等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促進了教育教學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有效縮小了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差距,促進了教育公平和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在此進程中,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實踐方式。然而,在“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發(fā)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的引領下,實現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仍面臨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和實踐障礙。其中,“平臺”“資源”“應用”“服務”成為影響二者融合創(chuàng)新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節(jié)點,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第二中學通過14年的實踐探索,找到了一套適用于縣域普通高中的解決方案。
在線教育平臺:
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的智能環(huán)境基礎
在線教育平臺作為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互聯融通的重要載體,不僅直接影響教育資源的匯聚共享、建設與應用的銜接,還為教與學活動提供環(huán)境、工具與空間支持,以及全場景、泛在化、伴隨式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服務,進而實現對教與學的行為、過程和結果的真實性評價與反饋。
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需要依托智能化基礎設施環(huán)境支持,以實現教與學方式轉變,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這要求在線教育平臺的設計與開發(fā)應貫穿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全過程,以促進、滿足教育教學的問題改進與真實需求。因此,在教育產品邏輯視角下,莘縣第二中學在基礎設施環(huán)境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摒棄了高成本、低產出的智慧教室建設模式,以原有物理環(huán)境基礎上的數字化改造為建設思路,實現了低投入、高產出的“云、網、邊、端”融通建設,構建起融數據、資源、活動為一體的智能化教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另一方面及時將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現實需求反饋給技術支持企業(yè),并通過校本需求化的平臺功能迭代升級支持學校社交化、自適應、可認證的教與學的需求。
優(yōu)質教育資源:
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的必備關鍵要素
互聯網使得人類借助新的手段將智慧匯聚。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資源建設理念的轉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資源建設主體由學界精英向全民社會化共建轉變,實現了知識傳播過程中知識生產、知識生產過程中知識傳播的協同資源創(chuàng)新。二是在資源設計開發(fā)上,以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為核心理念,促使資源呈現形態(tài)滿足個性化、多模態(tài)化學習等的需要。三是在資源建設方式上,強化“主體+環(huán)境+資源”的互動生成,強調教與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的采集、加工、存儲、傳遞和共享,并由此形成迭代循環(huán),構建適切性特色資源體系。四是資源的服務模式也實現從“需求側拉動”向“供給側推送”服務模式轉變。
在莘縣第二中學使用的學習資源體系中,學生使用的學習資源不僅來源于教師推送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的優(yōu)質資源,還包含教師對學生在線提問的疑難講解、學習小組內的互助講解、典型習題講解、問題解決方案說明等生成性學習資源。這些學生參與錄制的生成性資源在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同時,還在“學生講給學生聽”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綜合應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在此過程中,在自適應技術的幫助下,系統會向學生推送與其學情適配的個性化學習資源,提升了資源服務的個性化與精準化。
智慧課堂教學:
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的重要舉措
作為“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延續(xù)性創(chuàng)新成果的智慧課堂,不僅強調課堂結構和時序的拓展與延伸,更加強調主體、資源、環(huán)境的雙向互動和建構。具體表現在:課前問題聚焦階段,學生在學校內外利用云端平臺提供的多樣化學習資源,開展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在線測驗和線上討論交流。教師則通過平臺記錄的學生學習情況數據,開展精準學情診斷,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堂教與學的目標制定和活動設計。課中協作內化階段,師生圍繞課前自主學習的疑難困惑,通過組內、組間互助研討,并結合展示交流、師生點評、教師精講、即時測驗等活動,實現知識內化建構和能力素養(yǎng)提升。課后融會貫通階段,教師依據課前、課中階段的學生學情,利用云端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資源,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提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
自2013年起,莘縣第二中學在翻轉課堂建設應用的基礎上,基于智能化技術提供的“平臺+資源+服務”,開始了智慧課堂建設與應用。嘗試探索將智能化技術融入教、學、測、管、評等主要的教與學環(huán)節(jié),構建起了“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其中,“一”為“讓學生靈動起來”的核心理念,“五”為“問題導學、微課助學、小組促學、討論釋學、評價測學”五大教學策略,“三”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探究研習、課后鞏固練習”三大學習環(huán)節(jié)。該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新型教與學生態(tài)系統的形成,實現了學校教育從以標準統一化教學為主向以個性化學習為主轉變,實現了學校育人品質的全面提升。
教學支持服務:
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的核心保障機制
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和實現途徑在于課堂教學的變革。其中,教師的信息獲取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教學工具運用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都將直接影響學校未來的教育教學。因此,圍繞教師教學關鍵能力提升的支持服務是融合創(chuàng)新落地實施的重要保障。
具體而言,莘縣第二中學的教師教學支持服務工作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開展教師培訓。通過建立常態(tài)化、制度化、體系化的教師培訓方案,促進教師教學理念變革和數字素養(yǎng)提升。二是支持教師教學研究。依托山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論等專家,建立伴隨式支持服務體系,通過專題化教研和聯合教學課題研究的方式,促進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升。三是開展教學分析。采用課堂觀察、微格教學與教與學數據分析等方式,促進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相互轉化,持續(xù)改進教學問題。四是開展教學咨詢。通過提供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咨詢和心理健康支援等服務,有效解決教師職業(yè)倦怠等問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
莘縣第二中學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應用成果“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普通高中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踐探索”獲得2022年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其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應用實踐,不僅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也為其他縣域高中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實踐案例與經驗借鑒。
(劉云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