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7日訊 山東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堅持陸海統籌,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推動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加快躍升。
碧波蕩漾的山東半島,3500多公里海岸線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弧線。2024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8萬億元大關,穩居全國第二位。海洋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3.9%,蔚藍疆域成為催生發展增量、拓展增長空間的新引擎。
在新一代15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2-1”上,短短10分鐘,20萬尾魚苗就能進入養殖艙;在我國首個深水油田-流花油田, “海葵一號”每天可處理原油5600噸。這些“國之重器”都是從青島海西灣建造交付;中國船舶、海油工程、海西重機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配套服務企業在這里集聚成勢。
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海工平臺工程所工程師顧志同告訴記者:“具備從技術,核心部件制造到總裝的全產業鏈能力,深水作業平臺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產業集聚的乘數效應正在釋放。山東建立完善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機制,梯次培育包括青島西海岸新區船舶和海工裝備制業在內的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在煙臺長島現代海洋漁業集聚區,智能網箱實現遠程投喂;在威海乳山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百米級葉片正批量下線。
據山東省發改委海洋處處長單昆介紹:“目前,已培育煙臺長島現代海洋漁業、威海乳山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等13個集聚區,涉海規上企業總產值超1400億元,涉海產業集聚度達78%。”
當今世界,海洋已成為高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山東擁有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國家深海基地等50個“國字號”海洋科研平臺,海洋領域全職駐魯院士22人,國家級創新平臺正成為“海上山東”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產生原創性成果的核心策源地。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梁振林告訴記者:“山東集聚了全國四成的海洋科技人才,通過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創新科技研發思維,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不斷提高建設海洋強省的科技成色和底氣。”
經略海洋,山東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2024年,山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3.6%,連續兩年排在全國前列。河口、海灣、濱海鹽沼、海草床等9類典型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好生態也在加速向“金山銀山”轉化。在渤海灣畔,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項目,實現了海水直接電解產綠氫;在黃河三角洲,“太空蘆竹”首次在沿海鹽堿種植成功……這些探索,不僅能改良環境,更能產出低碳高值產品。
“‘太空蘆竹’種植以后它就是形成一個綠色地毯,鹽堿地的水分減少蒸發,其它的一些物種也可以存活,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修復的植被,還可以做成生物質燃料替代煤炭。”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研究員宋秀凱告訴記者。
向海圖強,從產業升級的澎湃動能到空間布局的優化協同,從科技創新的深海突破到綠色發展的生態實踐,一幅人海和諧、活力迸發的現代海洋圖景正在山東遼闊海域生動舒展。
“堅持陸海統籌,奮力向海圖強,加快海洋經濟政策集成改革,推動海洋強省建設實現新突破,努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山東省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仁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