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9日訊 山東衛視《行進中國山海篇》于9月20日正式收官。節目以獨特的視角聚焦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以齊魯大地為樣本,通過深入山東10座城市的鄉村田野,展現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節目圍繞鄉村振興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梳理各地的“王牌產業”,展現了山東各地區“產業優”與“百姓富”同頻共振。從濱海城市到內陸山區,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正在中國鄉村悄然發生。從黃河三角洲的豐饒,到沂蒙山區的堅韌,山東農業,正以耕耘回答時代,用豐收溫暖人間。
威海篇
從8粒西洋參種子到百億產業
20世紀80年代初,8粒西洋參種子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首次試種成功,成為國產西洋參的開端。
40多年來,文登區初心不變,始終深耕西洋參產業發展,在膠東半島上打造出“中國西洋參之都”這一閃亮名片。如今,文登集全區之力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推動西洋參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從西洋參主產區向西洋參產業高地轉變。
日照篇
“南茶北引”書寫鄉村新傳奇
山東日照有著“北方綠茶之鄉”之稱,自1956年“南茶北引”實施以來,日照市致力于將茶產業作為特色產業進行重點打造,“南茶”漸漸根植于齊魯大地。目前,日照市茶園已成為山東省茶葉主產區。
在這里,茶園不再是傳統農業的縮影,而是科技賦能的“智慧工廠”。走進巨峰鎮智慧茶園,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土壤墑情,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日照綠茶產業鏈已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截至2025年茶園總面積達30萬畝,年產干毛茶2.15萬噸、總產值42億元,產量、產值均居全省首位!
棗莊篇
“榴棗歸鄉”新思路
山東棗莊正以一場深徹的人才工程,書寫資源型城市的華麗轉身。從“煤城”到“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從人才外流到萬鳳歸巢,這座魯南門戶之城,正以“榴棗歸鄉”為筆,繪就“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的新圖景。
在棗莊有這么一群特別的“新農人”:公益直播270余場助農增收的“鄉村貨郎”呂海濤;有研究生返鄉、用英文推介山鄉紅薯、一年帶動全村增收百萬的高安勤;還有讓古法醬菜走出“山窩窩”、年銷千噸的“醬菜格格”高利芹。從傳統貨郎的肩挑手提到現代主播的云端吆喝,他們不變的是那份連接城鄉、服務鄉親的熱忱與智慧。當手機取代了扁擔,直播間連通了山外——棗莊的“榴棗歸鄉”工程,正掀起一場科技助農的“歸巢革命”。
菏澤篇
一支畫筆撬動45億文化產業
“中國工筆畫之鄉”菏澤巨野,這里聚集了超2萬名書畫從業者,形成1個縣級農民繪畫培訓基地(縣書畫院)、8個繪畫專業鎮、50個繪畫專業村的產業矩陣,其中90%的創作者是農村婦女!她們晨起送娃上學,午后便執起畫筆,在“非遺+就業工坊”免費培訓中變身藝術工匠。
據悉,她們每年繪制150萬幅工筆牡丹畫,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年創作品在全國的純手繪工筆牡丹畫的市場占有率達80%的傲人成績,生生勾勒出年綜合產值45億元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青島篇
探秘智能菌菇的奇妙世界
在青島萊西,智慧農業正用現代科技書寫傳奇,讓菌菇不再只是食材,而是餐桌上的“鮮活風景”。食用菌種植投入少、時間靈活、技術門檻低、進入退出便捷,是典型的富民產業。萊西市在推進菌絲產業發展中,堅持富民優先,推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發展模式,引導農戶通過庭院經濟、林下種植、訂單種植等多種方式發展設施食用菌種植,全市食用菌種植面積約130萬平方米,農戶人均年增收1.5萬元。
“農民年輕化、農村潮流化、農業設施化”,青島設施農業蓬勃發展,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新圖景。截至2023年,全市設施農業實現年產果蔬198.9萬噸、畜產品111.2萬噸、水產品65.3萬噸。2024年青島獲評全國首批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
濟南篇
農文旅融合帶動村民再就業
濟南市歷城區蘆南村著力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依托“山、水、泉、林、田”等自然稟賦,整合全村自然和人文資源,實現了從“石匠村”到“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的蛻變。
淄博篇
淄博琉璃陶瓷點亮文化自信
淄博不僅以美食聞名,更以琉璃、陶瓷兩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閃耀世界。從古代宮廷建筑到現代國際盛會,從藝術收藏品到日常用具,淄博琉璃經歷了時間與技術的淬煉,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同樣,淄博陶瓷的傳統工藝,也凝聚著一代代匠人的智慧與心血。如今,這些傳統技藝不僅成為淄博的文化象征,更通過文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
位于淄川區太河鎮的東東峪村,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素有“齊魯百泉村”美譽。如今,東東峪村依托自身資源,探索出一條以旅游為核心,融合民宿體驗、鄉村大集,運用新媒體宣傳矩陣發展的新路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東峪模式。
濰坊篇
解鎖“蔬菜之鄉”科技密碼
“中國蔬菜之鄉”壽光,自主研發277個新品種,為豐富“菜籃子”提供品種保障,年產蔬菜450多萬噸;每年900多萬噸新鮮蔬菜由此賣往全世界,蔬菜產業成為全國蔬菜產業標桿!
濰坊這片農業熱土,正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農業領域。許多,作為一名95后“新農人”,他種植的彩椒,深受全國客商和市民的喜愛,如今已經在當地建起了規模化的蔬菜大棚。曹子榆,一位精通農機操作的技術能手,通過短視頻分享現代農業日常,借助流量資源整合,運營千畝智慧大棚,成為扎根家鄉、創新發展的“新農人”代表。他們用行動證明:“鄉村不是退路,而是新的賽道”!
臨沂篇
“智慧種地”提質增效
在臨沂,你看得見的是萬畝麥田、一片金黃,但看不見的是,無人機的航跡、大數據的風向和屏幕后的“數字麥田”。在臨沂,科技讓夏收不再是“面朝黃土”,而是“面向屏幕”。從建好良田到科學種田,從田間管理到農機保障,臨沂用實干與創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征程中奏響鏗鏘樂章。
臨沂杰出鄉村振興帶頭人——“電商玫瑰”牛慶花和“煎餅霞”徐海霞,以電商拓寬銷路、以創新“活化”傳統,不僅帶動更多鄉親融入現代化農業產業鏈,也在點滴耕耘中傳遞著堅韌樂觀、敢闖敢試的堅強品質。
煙臺篇
作為中國大櫻桃的發源地和天然優質產區,近年來,煙臺市通過自主育種創新,推動百年櫻桃產業煥發新生機。以“香妃”“櫻妃”“煙櫻15”“煙櫻17”“煙櫻6號”“煙櫻7號”為代表的自主選育新品種,正以其卓越品質和突出抗性,為煙臺大櫻桃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你知道什么叫領“鮮”一公里嗎?就是煙臺櫻桃還沒摘,快遞的冷鏈就已經準備好了!這新鮮,贏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