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1日訊 站在小浪底水利樞紐觀景臺上,但見巨大的壩體橫亙黃河峽谷,六條排沙洞噴涌而出的人工瀑布聲震如雷,水霧中彩虹隱現。這座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的控制性工程,正以其磅礴氣勢詮釋著現代治黃的智慧與力量。
近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探尋這座“黃河水龍頭”如何通過科學調度,實現黃河從歷史性斷流到連續24年不斷流的歷史性轉變。
“小浪底工程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性工程,它的建成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從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說。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說,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導致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水患頻仍。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小浪底水利樞紐于1991年開工建設,2001年全部竣工,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控制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掌控黃河來水量的91.2%和來沙量的近100%,成為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王牌”。
每年6月至7月,小浪底都會進行調水調沙,通過人工制造洪水,將庫區和下游河床的泥沙沖刷入海,這已成為一道壯觀的技術景觀。
“調水調沙是治黃史上里程碑式的創新。”工作人員表示,“通過精確計算和水沙聯動調度,我們實現了‘以水攻沙’的古代治河理想,解決了水庫淤積和下游河道抬高的世界性難題。”
數據顯示,自2002年開始調水調沙以來,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過流能力從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300立方米每秒,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逐年恢復,生態系統明顯改善。
除了防洪防凌和減淤,小浪底還發揮著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每年為下游提供20億立方米的生態用水,保障了沿黃地區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
“小浪底建成后,黃河再也沒有發生過斷流。”工作人員自豪地說,“這為沿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在發電廠房,6臺3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日夜運轉,年平均發電量51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2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0萬噸,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清潔能源。
在小浪底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黃河上下游的水情、雨情、工情等信息。工作人員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可以遠程控制閘門開啟度,從而精確調節下泄流量。
“我們建立了數字孿生小浪底系統,可以模擬預測不同調度方案的效果,實現科學決策。”技術人員介紹,現代信息技術讓千年治黃事業插上了智慧翅膀。
從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古老智慧,到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念,再到小浪底調水調沙的現代實踐,中華民族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
夕陽西下,小浪底水庫波光粼粼,兩岸青山倒映水中,構成一幅人水和諧的生動畫卷。這座現代水利工程正在以其卓越效能,守護著黃河安瀾,滋養著中華文明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