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japanese少妇高潮潮喷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全部

黃河安瀾|四館連珠詮釋黃河文化傳承密碼

來源:閃電新聞

作者:石永薇

2025-09-21 16:44:09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1日訊 從仰韶文明的絢爛彩陶到漢魏都城的巍峨城墻,從龍門石窟的莊嚴佛龕到中流砥柱的驚濤拍岸,一條黃河文明的歷史長廊在河洛大地徐徐展開。近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先后走訪龍門石窟、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廟底溝博物館和中流砥柱博物館,透過四座文化地標,探尋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軌跡。

清晨的陽光灑在廟底溝博物館獨具特色的建筑上,其設計靈感來自廟底溝文化的典型器物——陶器。這里陳列著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珍貴文物,其中彩陶器上的花瓣紋圖案尤為引人注目。

“廟底溝文化猶如史前的‘中國文化圈’,其影響范圍北抵大漠,南越長江,東至大海,西達甘青。”講解員指著一件精美的彩陶盆介紹,“這些花瓣紋飾可能是華夏民族自稱‘華族’的由來,體現了黃河文明早期的文化認同與藝術高度。”

廟底溝先民們已開始種植粟、稻等作物,飼養豬、狗等家畜,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他們制作的陶器不僅實用,更展現出驚人的審美追求,開啟了黃河農耕文明的先聲。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這座始建于西周,歷經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的都城遺址,見證了黃河文明從形成到鼎盛的關鍵時期。

在沉浸式展廳中,通過數字技術復原的北魏洛陽城令人震撼:外郭城、內城、宮城三重城相套,里坊制度規整有序,市場繁榮,絲綢之路上的客商絡繹不絕。

“漢魏洛陽城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黃河水系的利用與防御。”博物館講解員介紹,“洛河、谷水、瀍河等河流被巧妙引入城市供水系統,同時城墻和堤防的修建也有效防范了洪水威脅,體現了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伊水河畔,龍門石窟依山開鑿。南北長達1公里的崖壁上,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夕陽西下,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面容更顯慈祥莊嚴。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連續營造400余年。”龍門石窟研究院講解員介紹,“這些造像藝術呈現出明顯的中國化進程:北魏的秀骨清像逐漸轉變為唐代的豐滿圓潤,服飾也從印度的袈裟變為漢式的寬袍大袖。”

伊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不僅為開鑿石窟提供了運輸通道,也促進了這里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龍門石窟見證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入后,與黃河文明碰撞融合,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過程。

位于三門峽的中流砥柱博物館,以黃河上最著名的自然與文化雙重地標——中流砥柱為核心展陳內容。那塊屹立于激流中的巨石,千百年來始終巋然不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流砥柱自古以來就是黃河航道的危險關口,但也正是這種險阻,錘煉出中國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展館講解員說,“大禹治水、斧劈三門”的傳說就在這里誕生,體現了中華民族與黃河水患抗爭的勇氣和智慧。”

展廳內,歷代文人墨客歌頌中流砥柱的詩文碑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歷史照片,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從征服黃河到與黃河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

從廟底溝的史前彩陶到漢魏洛陽的都城遺址,從龍門石窟的宗教藝術到中流砥柱的精神象征,四座博物館串聯起黃河文明起源、形成、鼎盛與傳承的完整鏈條。

這些文化遺產共同揭示了黃河文化的核心特質:包容創新、堅韌不拔、和諧共生。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為當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文明與河流的共生共榮。

暮色漸濃,黃河水依然奔流不息。從史前先民到現代國人,中華民族在與黃河的互動中不斷創造文明,也不斷重新認識這條母親河。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尊重自然、守護安瀾”的黃河文化內涵正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繼續指引著中華民族的前行方向。


閃電新聞記者 石永薇  報道

[責任編輯:石永薇 錢云飛 張潔 田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